商报全媒体讯(椰网/海拔手机端记者 李兴民 摄影报道)今年3月份以来,我省西红柿、香蕉等热带农产品价格下跌,销售低迷,甚至出现难卖的现象。此轮滞销原因有哪些?国际旅游岛商报记者采访发现,如今农产品的“价低卖难”问题,不仅反映的是供求结构,还与农业生产效率低下、成本过高直接相关。那么,农产品“价低卖难”的背后究竟有什么样的市场规律?影响农产品卖难的因素又有哪些?破题的出路又在何方?在生产和需求之间又如何找到平衡点,形成有序、高效、可持续的生产、经营、消费环境呢?这些问题一直是政府部门思考和媒体关注的热点。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要解决今年农产品“价低卖难”的问题,亟待从消费生产“两端”共同发力破解。
多品种农产品“价低卖难”
“昌江今年香蕉才两三毛钱一斤,不仅价格比去年同期便宜二至三成,还一点都不好卖。”在昌江县种植香蕉10多年的郭先生这样说。

乐东是我省重要的香蕉主产区之一,有着“中国香蕉之乡”之称。商报记者了解到,今年香蕉价格低,销售难也波及乐东、海口等地,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农产品,销售却成为新的问题。
来自云南的陆先生今年在海口市桂林洋种植西红柿,同样也遭遇了价低难卖的问题。
陆先生在接受商报记者采访时说:“看着下跌的价格和卖不出去的西红柿,种植户心里很着急,辛苦忙碌半年,时间搭进去不说,连成本都收不回来,难免让我们这些不远千里来海口种植蔬菜的农民感到无比焦灼,也给市场销售和管理带来新的压力。”
四个方面因素制约农产品发展
海南作为热带农业大省,农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农产品“卖难”现象每隔几年就出现一次,辣椒、西瓜、西红柿、菠萝、香蕉等几乎没有停歇,屡次上演“过山车”行情。
海南希源生态农业股份公司董事长肖诗希在农业领域摸爬滚打已有20年,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他说,农业发展关乎民生,乡村振兴要靠农业。以前的产品重价格,现在重品牌,所以要将产品“梳妆打扮”再拿出去卖。他的经验是,从果蔬配送业务到“农改超”、企业产供一条龙、线上线下结合,再到达成永久性自产自销目标。他分析海南近期部分农产品滞销原因有四个方面:
一是产销衔接不够紧密。从生产层面来看,大部分农业生产者,市场经营理念缺乏,“关起门来搞生产”,对市场关注和研究不够,极易造成产销脱节。从销售层面来看,今年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整体经济形势较为低迷,一些社会群体收入下降。为节省开支,消费者必然会缩减对于蔬菜、水果等“非必需”农产品的消费。加上市场预警机制不健全,不能及时搜集和发布国际国内市场营销信息,使得生产与销售不能很好地结合起来。

二是缺乏农产品品牌意识。现在我省的热带农产品,初级产品多、高端产品少,地方品牌多、知名品牌少,尤其在国内叫得响、在国际受欢迎的大品牌、强品牌极其缺乏,因此倒逼生产环节实施战略性结构调整十分迫切。
三是冷链运销能力不强。海南气温高,尤其是进入三月份以后,蔬菜等生鲜农产品因易腐烂、难储运,受市场、信息、气候等因素影响较大,加上海南生鲜农产品储藏、物流方面的配套设施设备不健全、精深加工产业链缺乏,各市县很容易出现农产品“卖难”问题。尤其是市场竞争力总体不强,同质化严重,辐射带动能力低,与农户联系比较松散,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不能满足新形势下消费者对农产品供给“大进大出”、“快进快出”的消费需求。
四是观念陈旧。不少农户的种植模式仍是“老传统”,播种、施肥、采收,待农作物成熟后自行出售。由于缺少精细化管理和标准化生产,农户种植的一些农产品难以保障高品质,市场竞争力较弱,加之在采摘、运输等环节带来的农产品损伤,价格提升空间相对有限,导致原产地价格低没人要,而终端市场价格却居高不下的尴尬情况屡屡出现。
从四个方面破解“价低卖难”
省糖业协会秘书长李京分析认为,我省热带农业时常出现“价低卖难”问题,从四个方面破解?:
一是树立大市场、大供给理念,大力培育新兴市场和会展平台,充分挖掘国际国内市场,推动名优农产品走出去。不要盲目跟风种植,尽量选择独特、稀少、珍贵的品种,这样才能保障自家产品的竞争力。尤其是一些偏远落后贫瘠的西部干旱地区,有些土地适宜种植甘蔗,政府部门就应鼓励农民种植,起码甘蔗产业的加工链完整。

二是积极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建立自己的商业品牌。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加强农业园区建设,努力形成综合园区、特色园区、加工基地相互支撑的产业格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新产业新业态,不断完善和丰富现代农业产业形态,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等产业深度融合,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态产品、绿色食品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三是要打通信息和物流的通道。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成了沟通的最简便的途径,所以,无论是果农,还是销售商,都要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当今社会信息化的重要性,尤其是互联网对农业信息化的重要作用。对于不耐储存、容易腐烂、不宜长途运输的水果、蔬菜来说,一定要完善物流和冷链设施。同时,要提高产品的深加工,因为深加工意味着高附加值,可以帮助果农提高收益,提高产品的深加工和冷藏保鲜技术。
四是成立合作社“抱团发展”闯市场,可以降低运营成本。最好是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带动群众发展,农户的产品可以借助企业平台进行销售。同时,还应延伸农产品的产业链,开拓更多销售渠道,与供应链企业达成合作,实现农超对接,坚持从生产端、供给侧精准发力,从消费端、流通环节着手,把生产、加工、流通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健全产业链、供应链与终端消费者直接对接和沟通的供给体系,满足新形势下消费者对农产品供给“大进大出”、“快进快出”的消费需求,提高农业生产者和市场流通者防范风险能力。
【责任编辑:肖 好】
【内容审核:符 坚】
版权声明:国际旅游岛商报全媒体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版权作品,欢迎转发,但非经本报书面授权同意,严禁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或改编、引用等,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