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产网 - 农产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新闻资讯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新闻资讯 > 「天眼聚焦」从“单品突破”看贵州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的破局之路
T.biz | 商业搜索

「天眼聚焦」从“单品突破”看贵州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的破局之路

信息来源:agro-china.com   时间: 2022-11-04  浏览次数:34

  茶叶、辣椒、蓝莓等种植面积均位居全国第1,百香果、猕猴桃、火龙果等种植面积进入全国前三,2020年农业增加值增长6.3%,增速继续位居全国全列。一组数据,折射出贵州农业产业发展风风火火、风生水起的现状。2020年贵州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仅5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6%至17%。而另一组数据却直击贵州农业产业发展痛点。按照产业发展规律,加工转换率低必然意味着附加值低,带来的经济效益同样有限。有相关专业人士分析认为,加工转化率低是限制贵州农业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短板。瓶颈短板怎么破?“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精深加工、品牌打造、强链补链上,努力实现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的新突破,不断提升我省绿色优质农产品的‘硬核’竞争力。”在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谌贻琴一语道破了贵州农业产业发展破局方向。应变局,开新局。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节点,从“单品突破”解析贵州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的破局之路,实际上就是回答了新发展阶段贵州农业怎么干,提质升级怎么办,进而实现新突破、新跨越、新发展。困局——

  规模小、层次低、渠道窄、影响力弱

  “贵州农业发展仍有不少突出短板,比如市场化程度不高、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合作经济组织不强、农业科技支撑不力等,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在接受人民网专访时,省委副书记蓝绍敏明确指出了贵州发展面临的短板。“现在全省多个市州都种植刺梨,也有刺梨企业分布,产品品类繁多,但真正具有代表性的屈指可数,没有形成合力,种植面积大,但对外影响力有限,品牌辨识度很低。”

  

  

  贵州初好公司对当地刺梨产业种植区域涉及23个乡镇,以保底收购价进行应收尽收,助力实现农户增收(贵州初好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供图)

  作为全省具有代表性的刺梨深加工企业,贵州初好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马礼平对于贵州农产品量大面广但品牌辨识度低的现状感触颇深。“因为竹笋系列产品口味单一,深加工程度小,市场推广面不足,所生产的竹笋产品销售十分困难。”贵州红赤水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德斌表示,公司也面临过同样的困境。通过采访记者发现,包括刺梨、竹笋等在内的多个农产品,都存在量大面广,但市场价格偏高、辨识度低等问题。究其主要原因有几个——种植基地、加工都比较分散,看似面积很大,但集中度不够,没有规模优势;标准化水平不足,精深加工规模小、层次低;品牌化水平较低,缺少一批有影响力的公共品牌、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导致产品销售渠道窄、品牌影响力弱。规模小、层次低、渠道窄、影响力弱成为贵州农产品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局,直接限制了贵州农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破局——

  聚焦重点“单品突破”

  近日,在位于安顺经开区的贵州黄果树中央厨房“黄果树三碗粉”车间内,一名名工人正在有条不紊地对产品进行分拣、装袋、封口、打包,呈现一派繁忙的景象。“在省委省政府的推动下,第一个季度就卖了2000万,已经有企业和我们签了三年十多个亿的合作协议,我们找到了发展方向,现在不愁市场,需要继续扩大产能。”说起“黄果树三碗粉”的销售,运营经理李霞信心满满。而过去的2020年,黄果树中央厨房全年的销售额仅为500万元。从一年500万到一个季度2000万,是怎样的契机让这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快速增长?“我们中央厨房之前的品种有好几百个,主要是做贵州各类特色饮食,销售额实现快速增长就是因为告别了过去的多而杂,转而主攻‘三碗粉’这一个方向。”李霞一句话便道出玄机。而黄果树中央厨房发展方向的快速调整,是全省众多农产品加工企业迎来新发展、新突破的一个缩影。

  

  遵义茶产业基地

  针对全省农产品规模小、层次低、渠道窄、影响力弱的现实困局,去年底来,省委、省政府确定了“单品突破”的农业产业发展思路,由省工信厅牵头成立了全省高成长企业培育专班。今年一月,《全省农产品深加工(食品)高成长企业培育工作方案》正式印发。围绕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企业为主体、以单品为核心、以品牌为支撑的总体思路,按照原料供给本地充足、产品业态深度加工、价格定位大众快销、规模适度适中几大原则,选取了16家农产品(食品)深加工高成长企业和16个单品进行集中资源重点培育。“我们将以提升企业市场推广能力、完善企业流通基础、畅通企业销售渠道为目标,采取第一年‘引领’、第二年‘帮助’、第三年‘服务’的方式,从多个方面着手开展企业培育工作。”省商务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杨健介绍。经过高位推动,效果立竿见影——在3月27日进行的高成长企业产品推荐启动活动上,中石化、北京物美、阿里巴巴、百胜餐饮等在内的150余家企业亮相,与省内企业交流。通过活动的精准对接,现场签署96项合作协议,资金总额达30余亿元,形成投资合作项目意向180余个,拟投资额50余亿元。这对于拓展企业销售渠道,有效提升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新局——

  接二连三 融合创新迎来新发展

  破困局、开新局。随着春茶大规模上市,走进铜仁市江口县贵茶产业园,茶香弥漫,碾茶精制车间、抹茶筛分车间、石磨磨粉车间……这是贵茶集团投资6亿元打造的世界最大的抹茶生产基地。

  

  贵茶集团抹茶产品

  贵茶集团以抹茶为主打的抹茶冰淇淋、抹茶巧克力、抹茶面膜等产品畅销日本、美国、德国等12个国家和地区,2020年贵茶集团销售额达到9539万元。围绕一个“单品”做足文章,贵茶集团抹茶系列产品的开发,正是全省农产品由粗加工朝着精深加工转变的一个缩影。

  培育有粗、深、精大中型规模加工企业70余家……遵义市紧紧围绕建设世界辣椒加工贸易基地的战略定位,培育出了“贵三红”“一品红”“遵辣”等为代表的辣椒食品加工企业,以“德庄”“播州红”为代表的火锅底料加工企业,以“天源堂”“方本生物”为代表的辣椒萃取精深加工企业,加工制品有干辣椒、油辣椒、泡辣椒、辣椒酱、辣红素等十大系列。

  

  遵义辣椒

  安顺市关岭县,则以养殖关岭牛为契机,切实加快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先后建设了屠宰场、旗舰店餐厅和食品加工厂,有效延伸了关岭牛全产业链,使关岭牛产业的发展脚步坚定而快速。……省委八次全会明确提出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四个轮子”一起转。立足独特优势,以农产品精深加工“接一连二带三”,成为贵州农业产业破困局之后开新局的发展方向。《全省农产品深加工(食品)高成长企业培育工作方案》中明确指出,要完善产业配套,打造良好产业生态,配套检验检测、人才培训、科技开发、产品设计、包装、仓储物流、融资渠道、信息共享平台。支持企业打造全产业链,建设原材料生产加工基地,畅通产业链循环,实现协调发展。“下一步将按照方案要求,力争首批农产品(食品)深加工高成长企业实现单品产值‘一年打基础、两年翻一番、三年大突破’。”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汪家强表示,通过3至5年的重点培育,将单品品牌打造为在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特色优势品牌,企业发展成为生态特色食品领域的龙头企业,助推生态特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范力

  编辑 刘娟编审 王璐瑶 施昱凌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农产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