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产网 - 农产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新闻资讯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新闻资讯 > 农金独家 | 跨越产融鸿沟,从大豆压榨角度看农产品企业风险管理
W.biz | 商业搜索

农金独家 | 跨越产融鸿沟,从大豆压榨角度看农产品企业风险管理

信息来源:agro-china.com   时间: 2021-05-25  浏览次数:0

  

农金独家 | 跨越产融鸿沟,从大豆压榨角度看农产品企业风险管理

  2019年12月7日,由根益教育主办,和讯农金、浙商期货、鸿网大宗联合主办,大连商品交易所支持的产融结合服务实体经济高峰论坛在上海浦东星河湾酒店成功举办。会中,路易达孚北亚区谷物油籽平台总经理陈嘉渊做了《农产品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的主题演讲。以下是演讲全文:

农金独家 | 跨越产融鸿沟,从大豆压榨角度看农产品企业风险管理

  演讲全文

  尊敬的大商所领导,各位来宾,同行,大家好,我来自路易达孚,我负责集团在中国的谷物和油籽事业部,非常高兴和各位交流。这个论坛主题是产融结合服务实体经济,重点突出扎根产业期现联动,跨界融合。在这个主题下组委会给我的课题是农产品行业现状以及发展探讨。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这个课题比较符合我特殊职业经历,我投身农业行业14年时间,大部分时间是从事谷物交易、压榨管理、风险管理方面的工作,但是14年2月份到19年8月份五年半,我离开传统农产品领域工作,转入了金融板块,过去几年工作内容从原来与老农打交道,变成与金融机构打交道。也提供了我换一个角度看产业的机会,我希望可以提供一些观点供大家批判思考。

  过去谈到产融结合,最突出的一个问题是,产业的人并不懂金融,不知道金融可以提供什么,做金融的人很难扎根到行业内部,不知道行业需要什么,所以产融之间往往存在一个鸿沟,我想从这两个角度放一起谈一些问题。

  强调一下农业行业覆盖面比较多,有很多子行业,分行业,发展阶段不一样,存在地区差异,所以我讨论是以大豆压榨行业为视角,对这个行业现状做讨论。我今天谈的观点谨代表个人的观点。

  今天谈的逻辑会沿着大豆行业,现状的一览,谈一谈这个行业的痛点,可能的发展方向,从这三个维度展开。14年前我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我当时认为所谓的农业现代化是把西方现代农业引入中国,今天我认为西方农业实践未必是最适合中国国情,也未必是现有技术环境下最好安排。我们应该有机会做得更好,未来很多领域商业模型的创新一定会发生在中国,比如Facebook学习抖音,星巴克虽然在国内对瑞幸有很多批判,在美国国内星巴克也在默默学习瑞幸好的做法。今天有行业内朋友,也有金融圈朋友,希望我对于我们行业现状分享和痛点,能够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激发产融融合,创造新的业务模式。

农金独家 | 跨越产融鸿沟,从大豆压榨角度看农产品企业风险管理

  这一张是公司过去5年盈利状况,最好橘色图形是代表嘉吉盈利情况,嘉吉在过去五年当中无疑是行业当中最优秀的,利润稳定在年利润30亿美金左右,如果走进细节,刨去在牛肉、金融、钢铁这三个非传统农业的领域贡献,如果只看传统这部分农业盈利,其实跟ADM类似。另外一个阵营是中粮,路易达孚,邦基,过去几年都不太成功,处于寻找方向,整个盈利水平从高峰时期10亿美金降低到现在几亿美金左右水平。中粮是处于行业与国际化整合的镇痛期,外资粮商是寻找发展新方向。最下面线是唯一一家上市民营油脂类企业东凌粮油,过去几年一直经营非常困难,一直是温饱线附近挣扎,东凌不是代表他一家情况也是民营行业在大豆压榨行业生存现状的写照。

  各家企业面临挑战不一样,主要原因为什么大宗商品公司过去几年经营压力比较大,最主要的原因是过去他们依赖的信息不对称的优势在过去这些年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已经不再明显。所以传统依赖模式没有办法持续,最近出现贸易战,非洲猪瘟突发性事件,这些事件对于传统贸易公司来说是不太擅长驾驭的。

  右边图片,这是整个贸易战之后,蓝色线是大豆到岸贴水,橙色是大豆压榨利润,红点是特朗普每次发推特要加税,黑点是特朗普发推特暗示谈判往好的方向发展。过去整个市场波动超级巨大,行业有一句话,一顿分析猛如虎,不如推特特朗普。

  这是整个行业财务情况和压榨利润情况。这个行业整个产能利用率,亮黄色线是市场大豆压榨产能利用率,从60%降低到57%产能利用水平,进一步会发现,最上面产能往上走棕色图形是代表BCD,是代表邦吉、嘉吉、路易达孚,绿色是代表中粮,中储,益海;深黄色是国内大型民营压榨企业,最浅的绿色代表的是小型的民营压榨企业,整个产能利用率下降过程当中外企开工率是不断上升,国企整合全球效率,民企整个开工率不断下降。这次中美贸易战带来利润不确定性,某种意义来说是对压榨行业另外一种供给侧改革,民企没有办法有足够金融资源进行套保弱势,所以最终民企被排挤出去,这是行业情况。

  分行业来说,这个行业面临主要挑战,第一对于国企而言,目前江湖传闻未来中粮中储整合,整合之后定位的问题,怎么平衡怎么定位,同时对于中粮来说一个很大的挑战,在他国际化的道路上,文化冲突和管理这一块对于国有企业来说还有很长路要走。对于外企来说,外企不如十几年前光鲜,外企在中国经营环境压力也很大。一个原因是信息研究方面优势在逐步减少,信息不对称带给我们的优势被技术发展替代。第二个原因是外企对于人才吸引力越来越弱,上个月在国科大发招聘简历,希望招一些数理背景人来做量化研究分析,这一个多月的时间一份简历没有收到。一个行业吸收不到最顶尖的人才的话,这个行业的发展压力还是很大的。

  最后中国战略变革,对于整个中国战略,因为受到贸易战影响,包括中国整个崛起,美资,欧资对于中国发展考量不完全一样。中国发展太快了,世界其他地方跟不上。外企也在学习如何更好在中国生存发展。

  民企压力最大来自于怎么应付去杠杆问题,民企过度杠杆跟他自身管理有关,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民企为什么过度加杠杆,我觉得重要原因是因为过去阳光太少,好几年来一次,所以有阳光就猛晒。突然之间阳光没有了,就导致了很多问题,所以我觉得更多是系统问题,体制问题。所以对于民企还是应该更加公平看待。因为在整个中国粮食安全体系当中基本上三分天下,外企、国企、民企各占1/3,民企存在对于市场多元化供应有巨大意义,民企又是活力和创新来源,今天市场当中很多创新来自于民企并不是来自国企和外企。

  未来中国粮食安全走出去,海外拓展主体,长远来讲还是要依赖于民企,民企身份相对比较不那么敏感。所以我觉得现在贸易战背景下对于民企造成这么大冲击和打击,也是希望利用这个机会,呼吁我们政府应该对于民企应该有足够的帮助和支持。我们可以看到美国贸易战之后,美国农民受到贸易战影响是有补贴,中国受到贸易战影响最大的大豆压榨行业是没有任何补贴的,这是政府层面需要考虑的问题。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从金融机构角度考虑怎么为民企打造风险可控,量身订制风险管理和融资工具,这是真正跨界融合,产融结合服务实体经济做法。

  总之整个行业目前都面临一些巨大的不确定性,面临痛苦转型,大家都在找路在什么地方。在这样大背景下什么样是我们应该做的?主要是在不确定性当中寻找确定性,确定性有四个方面:一是加强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加强意义非常重大,中美贸易战导致大豆压榨利润不是变得差了,而是更好了,难点是怎么抓住机会锁定加工利润,能够保证你的开工率,这是不确定性当中一个确定性。刚才有嘉宾问我怎么看未来大豆市场走势,从压榨厂角度来说一吨榨利在盘面可以锁10美金,一年600万吨产能,一年稳稳幸福6000万美金,为什么还要去博弈市场涨跌呢。所以这是第一。

  第二,怎么样改善农业融资环境,更好符合实体经济需要。

  第三,拥抱科学技术,应用新技术改造行业。

  第四,中国农业必须升级组织管理模式,传统西方雇佣式管理模式不再适合中国农业发展。

  这四大方面是我们需要具体做的。

  从行业风险管理痛点开始,台下很多期货公司朋友,这是我个人观点。过去可以看到期货公司风险管理领域突飞猛进,大家把风险管理作为未来重点发展方向,我个人有一个问题,全国持牌金融机构当中,期货公司实力是最弱的,2018年全国149家期货公司净利润是12.99亿,其中永安一家占8个多亿。各种各样活动当中期货公司普遍反映招不到人才,留不住人才,这种情况下进军风险最大风险管理领域,这种安排对于期货公司未来整体发展,会对于经济业务是否有潜在风险。国外主要是通过行业的龙头企业,通过大型投行来操作,像德意志银行管理合规这么严谨的大型商业银行,他们衍生品领域也是受到比较大压力。更不要说现在很多期货公司进入现货领域,涉及很多风险,截止9月份期货行业商品+金融场外衍生品本金存量1500亿,这是名义本金衡量的。这些头寸是否能够经历一次类似08年金融危机冲击?

农金独家 | 跨越产融鸿沟,从大豆压榨角度看农产品企业风险管理

  从我们实体角度出发,我们到底需要什么,这是我想跟大家谈的,我认为在这两个领域有一个巨大的蓝海存在,是实体经济需要的,首先是压榨跨境套利套保这块有商业机会,中国很多行业原料是在境外,必须通过境外的期货市场定价,产品在境内,套保是在大连或者是郑州。中国境内公司没有办法在境外开户,一个是资金进出不畅问题,还有一个税务冲突问题,如果市场单边波动,一头赚的钱或者是亏的钱你得交税,但是没有办法抵另外一头的钱。

  第三很多企业为了合规需要设计很复杂掉期,把境内境外收益调换,导致交易成本很高。最终这个交易成本还是会回到国内消费者身上。

  第四是因为分布于两个不同腿上,金融机构没有办法对套保行为进行跨境融资。最后跨境套保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基差锁定,这是我们面临巨大挑战。如果是交易所或者是期货公司协调相关部门打通境内外两个市场,对套保公司实行浮动保证金、汇率保证金管理制度,这对于实体经济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提升的。很欣喜刚才听到大商所介绍,已经有考虑这方面的发展,如果未来压榨套利能够在境内掉期市场有落地,这对于实体企业是巨大利好。同时,把所有的腿都集中在一起的时候,利润可以清楚看见的时候,这个时候金融机构就可以为压榨套利提供融资,这样就不会出现在那么好的压榨利润情况下,民营企业拿不到钱的问题买豆子,锁榨利这种情况了。压榨套利没有办法锁的是基差,如果交易所把远期交易基差建立起来,整个套保就完美了。

  保险+期货是很好的尝试,一个很大的金融创新。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看到一些问题,保险+期货模式从经济上讲,扶贫考量相对大一些,自我可持续性是一个问号。很多保险+期货盈利模式主要点是来自于财政或者是各级金融机构金融扶贫返还支持,是否自我可持续。

  第二购买主体正向激励不足。根据世界银行在墨西哥农业保险一个研究,墨西哥70%农业保险购买原因是,买保险以后可以从商业银行获得融资。在中国这种对农民来说正向激励不够大,买方激励不足。保险公司也不太会卖这类产品,对比年金分成没有那么诱人。

  第三个问题,最终标的是期货很难解决现货种类繁多,难以解决现货商卖粮难的实质问题。机会在于未来我们保险+期货模式发展同时,能否考虑引进行业龙头企业+期货模式,有一个比较明晰政策法规,将龙头企业纳入价格风险管理服务当中去。同时银保监会也合并了,正好推动一些基于保单的银行融资,给到买方有更大经济动作去做这个事情。最后我们觉得把保险公司作为通道向农民进行销售,相比龙头企业供应链作为一个通道来推动这些风险管理产品,可能会来得效率更加优化一些,当然这只是一些建议。

  再来谈下如何改善农业融资环境问题,农业融资难的根源是农业信息不对称,价格波动,缺乏担保,外部性强。所以现在主要用的传统表内融资方式很难符合农业特性。农业融资难不是一个现象,融资难最后原因是因为这样一些特点导致的。我们用的表内融资方式很难去解决农业面临深层次根本问题,我们建议是可以考虑利用结构金融手段,引入农业龙头企业和风险管理金融工具,嫁接金融供应链上,开展农业融资尝试。什么是结构金融?结构金融讲出来是一个表外融资,是中介业务模式,一头买资产进行合理的风险分级管理包装,卖给愿意接受风险投资者,是专门量身订做的一个资产包。这样可以解决农业信息不对称问题,可以在里面嫁接非标风险管理产品,管理价格波动。我们认为这样一个模式,结构金融模式,去年上半年被打入为影子银行,其实结构金融这样模式在农村金融当中还是有很大作用和意义。

农金独家 | 跨越产融鸿沟,从大豆压榨角度看农产品企业风险管理

  分享一个世界银行的案例,某企业在墨西哥糖厂,利用白糖仓单嫁接风险管理产品做的融资方案。先介绍下FIRA,FIRA是墨西哥小农发行,主要从事结构金融为主非传统融资业务,帮助农业金融当中传统解决不了问题。糖厂把库存存放到仓库,仓库是FIRA批准的,仓库出100的仓单,糖厂和企业之间进行一笔仓单的回购业务,仓单卖给企业,企业支付80块钱,留20块钱保证金,企业再通过资产打包,把资产转给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把货款支付给企业,FIRA作为小农发行,给商业银行出具保函,出现违约的情况下,FIRA直接赔付。同时企业向FIRA出保函,承诺FIRA把仓单给我,就把钱给FIRA,通过这种模式盘活墨西哥糖厂库存。在这个结构当中,行业龙头企业承担了价格风险管理和货物处置(违约情形下)的流动性提供;商业银行提供资金、国家涉农金融机构FIRA提供统一协调打通难点的责任,很好解决了农业实体融资的问题。

  当中为什么涉及FIRA给银行开保函,企业再给FIRA开保函?主要是因为要解决一个地域性问题,因为这么多商业银行每一家每一家做授信都会非常复杂,通过一家国家信用的金融机构直接做授信,再把这个企业信用转化成国家信用,对银行来说自然国家信用占经济资本占用比较少,通过这样一个结构安排给到所有参与者最大的动力做这样一件事情。这样一种方式能很好解决农业实体经济当中遇到问题。如果把这个东西改成进口大豆一样可以做这样的操作。以结构金融为工具将金融衍生品和农业供应链相结合,为农业企业提供一揽子管理产品,可以真正实现产融结合和跨界融合。

  最后聊一下科学与人。我加入这个行业14年前与14年后现在,在粮食流通行业发生变化很少,我们认为未来商业模式创新可能发生在中国。这些商业模式创新比如说可以来自于粮食收购与流通模式。我们曾经跟农村电商探讨过合作,我们有一个很好契机,他们农村电商下行做得很好,可以把城市的货卖去农村,但是没有办法把农村货卖到城市,因为他不具备农业收购,质量管理,价格管理优势。传统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在这方面就有很好契机,传统企业为什么在东北产区做不到,搞不定库存,管不好仓库,搞不定物流,这是恰恰是互联网企业擅长的,互联网企业搞不定销售渠道,价格管理,质量把控,这又是传统企业擅长的。所以传统企业和互联网合作是否可能导致流通模式改变,这是一个想法。

  另外,新的数据来源和分析方法,现在数据来源相对比较传统是来自于行业协会,到岗量数据。实际上技术发展导致我们有不同渠道获得数据,一些电商数据,卫星遥感数据,还有工厂忙碌程度可以通过卫星图片跟踪,这些数据是以前并没有涉及的,还有包括一些天气数据,包括一些其他行业相互印证数据这是我们未来着重开发的,还有新的交易决策模型。能否把一些核心的因素对他不同权重进行打分,有一个客观交易系统来决定交易决策,这是最近大的粮商在思考的问题。

  我们也知道,交易最终是科学和技术的一个结合,第一步,我们能否把交易系统能够上升到科学层面,再看怎么跟人的主观判断配合,有一个好的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系统。最后,还涉及物联网技术和区块链技术变革,会给行业带来更大技术效率方面提升。

  最后谈一谈,组织管理模式的变革,一个行业如果招不到年轻人肯定是没有前途的。前天跟行内谈中国饲料问题,我们反思为什么过去十几年时间,我们中国饲料行业这么失败,越来越小了。我们对比行业里面做得比较成功企业,比如说温氏、海大,他们最成功一个经验,并不是单单来自于技术,而是解决了激励分配问题。温氏不但解决了员工的激励还解决了农民的激励。因为在组织管理模式上发生变革,才把ABCD在中国饲料行业打的七零八落。对于我们来说反思现在管理模式,现在千禧一代和Z Gen开始走向世界舞台,千禧一代是85年以后,Z Gen是95年以后这一代人,你会发现去年在美国有很多有意思的讨论,每一代人是完全不一样的,最大区别在于千禧一代之前人还认为世界是我们的,什么都可以改变,我们是很有闯劲的,千禧一代人相对来说世界格局比较稳定,他们机会相对比较少,这当中也有核心人物不断突出。95年这一代,他们会比较保守,更加追求安逸。这样一个环境下面怎么改变我们的组织模式,管理方式,激励方式,刺激这些人更好成为行业发展动力,这是我们要思考问题。

  另外,科技和互联网企业他们改变原来企业对人的管理及激励方式,BAT企业热带雨林式的组织方式,一旦人有能力不是简单提拔,而是给你钱让他在你生态下面再发展一个生态,平台不断孵化新平台,不断赋予年轻人更大成就感和经济利益。这个导致最终优秀的人不能来我们行业。好的人不愿意来,这是我们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我们怎么样转变这个观念,过去强调股东价值,转化到强调共享价值,把这个平台打造成企业和员工一起成长,一起分享利益的平台,这是我们未来要做的事情。

  作为农业行业要防止被互联网行业颠覆,这就需要我们有一个比较开放脑子和心态,努力学习其他行业新的管理和激励模式,吸引好的人才,才能转型成功面向未来。同时对于我们而言,过去我们过多强调占有,未来一定是开放平台,海纳百川不求拥有,但求所用,最终是价值共享平台,是员工、合作伙伴、企业相互成就的平台,这是我们这个行业需要变革的地方。

  相信无论未来行业发生什么变化,只要我们做好四个方面工作:加强风险管理、改善农业融资环境、拥抱科学技术进步,勇于组织结构和管理变革,再加多一点政府相关部门和行业关怀,我们的明年会更好。谢谢大家。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农产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