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报/中国商网(记者 冉隆楠)盒马又一次打造了“网红”产品。不过和过去的“网红”粽子、青团相比,这次的爆款是一种蔬菜——黄金荚。这个看起来金灿灿的豆角,来自于遥远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自今年5月进入盒马旗下的门店后,目前已经走出四川,供应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西安、重庆、南京、杭州、成都等地的“盒区”用户,创造了一个“金色的奇迹”。
黄金荚速度
八科村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东南部,是丹巴县少数黄金荚种植历史没有中断的乡村。这并不是一个很大的村子,在丹巴一些记载里,八科村是“沉默的大多数”。现在,作为黄金荚的主产区之一,八科村有机会写下自己的历史。
7月25日,在八科村村委会,盒马蔬菜采购专家瞿杰代表盒马,授予八科村“盒马合作种植基地”的招牌,接牌的是分管农业的丹巴县副县长谢德刚。
丹巴县县委书记何文才表示,盒马救活的是黄金荚,却不经意间让八科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盒马村”,“农业是丹巴发展的重点,未来我希望丹巴有更多的盒马村,丹巴县变成盒马县。”谢德刚认为,何文才的讲话里透露着丹巴拥抱新零售的决心,“丹巴的小番茄在盒马上市后,发一次货就是三吨。丹巴的夏草莓,8月初也要在在盒马上市。从这个角度来看,书记的愿景,实现是可能的。“
一同在授牌仪式现场的陈淼,当日也乐在其中。他一会儿去冻库看看,一会儿又去地里看豆荚,和村民聊天。陈淼是丹巴县农业农村和科技局局长。他说,2017年县里决定开始发展黄金荚产业以来,“今天是可以舒一口气的日子。我很想感谢盒马,我也很为村民自豪。”
陈淼百感交集的背后,是黄金荚在过往一年中的两个记录:上市后,从无人知晓到供不应求,黄金荚用时三周;从确定合作,到被盒马授牌合作种植基地,八科村用时一年。
八科村村委会主任、黄金荚种植大户蒋朝林认为,第二个速度更为重要,“去年,卖不出去的时候,很多人要放弃了。”
艰难起步
虽然现在黄金荚成了“网红”商品,但就在半年前,这个金色的豆角还几乎不为大众所知。
黄金荚是丹巴县的特色品种,一种金色的四季豆豆荚,食用方法和普通四季豆差不多,清炒、干煸、凉拌皆可。该县农牧局称,黄金荚种植历史始于1950年代,亩产在500-800斤左右。主要生长于海拔1700-2100米干热河谷地带。由于丹巴县境内以高山深切河谷为主,土壤肥沃,且年平均日照数2300小时,光照充足,才满足了黄金荚的生长条件。
长期被当地称为“金黄豆”的黄金荚,以清脆的口感和清香的味道颇受当地居民喜爱,但这一特色农产品(000061)并没有走出丹巴,只是在当地自种自收自食。在2017年,丹巴县决定发展黄金荚产业,才在去年种下了30亩,并将“金黄豆”改名黄金荚。但没有想到的是,当丰产到来的时候,“寒潮”也随之而至。
“简单地说,就是没有销路。”盒马供应商江孝明说。去年7月,黄金荚上市后,他向蒋朝林下了500斤订单。但当他拉着一车黄金荚到了成都以后,并没有找到合适的销路,一周后不得不花600元请工人将滞销的黄金荚倒进垃圾堆。
蒋朝林得知后,并没有死心,自己又拉了一车黄金荚去了康定和都江堰,但还是卖不动。“在都江堰,很多人过来看(黄金荚),都说挺好看的。因为没见过,大家都上网查黄金荚的消息,但网上并没有相关的信息,不知道该怎么吃,就没人敢买。”蒋朝林想起当时的困境还是很难过,“当时的产业,到了要濒危的边缘了。”
虽然丹巴县里的食堂有收购一部分,但还是销量有限,并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何文才认为,这不是办法,商品最终要交给市场。
直到去年7月,成都盒马采购负责人熊志然到丹巴县寻访农产品,县里把黄金荚推荐给了熊志然。在丹巴县一个饭馆,熊志然品尝后,决定把黄金荚带给“盒区”用户。黄金荚迎来了全新的转机。
金色奇迹
“摘黄金荚的时候,顶端要留下‘把把’(即一小段茎),这样不容易坏。颜色太白的,太长或者太短的,盒马都不要的。”当中国商报记者在另一个黄金荚主产区前进村尝试摘下几根黄金荚的时候,旁边的村民王显玉告知了记者采摘标准。
今年49岁的王显玉并不识字,连自己的名字都不太会写,但对盒马收购标准可以说是相当熟悉,“盒马只要好的,我们也要保证给的是好的,不好的连自己都不吃,怎么能卖给别人。”这种熟悉的背后,是盒马和丹巴在尝试打造黄金荚产业链过程中不懈的努力。
对于何文才而言,黄金荚并不只是找到了销路就可以,他希望黄金荚能成为当地的支柱性产业。而要想达到这个目的,也就意味着这一产业要往标准化、现代化发展。目前,八科村在硬件设施上已经做出了很多改进,比如在村里建立了冷库,用来保存刚摘下来的黄金荚。但比起硬件的改进,在发展的过程中,如何转变村民们的思维是很困难的一件事。
“我们做了很多努力,反复地告诉村民盒马需要的是什么样的黄金荚,在种植过程中都有很多讲究,不是过去随便种种就可以的。”何文才表示,通过耐心的沟通和不懈的努力,目前村民们对黄金荚的生产标准已经十分熟悉,但这只是黄金荚产业化的开始。“最主要的是村民们的信心建立起来了”。
村民们的信心就来自于盒马。据江孝明回忆,去年盒马买手来到丹巴后,承诺说不管第二年黄金荚产量多少,盒马都包销,当时村民们将信将疑。到了今年,看到盒马真的来收购,并且还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村民们的信心就建立起来了。据了解,今年7月1号至今村里新增了12户黄金荚种植户。对八科村而言,这不是一个小数目。全村83户,已经有53户种上了黄金荚,2018年,这个数据是20户。此外,收入的增长也是十分明显的。以前,八科村民的主要作物是玉米,根据产量,一亩玉米村民的收益是1200-1500元。与盒马合作后,八科村今年种了两季黄金荚,一亩黄金荚的收益,在7000-8000元左右,“增收至少五六千元”。
盒马给丹巴带来的改变不只是收入上的增长。“改变最大的还是价值分配的透明化。传统的农业模式是赌,今年这个好卖,大家就都种。现在村民很清楚今年盒马的订单是多少,每斤多少钱收走。这样的产销关系,村民是受益者。最好的商业模式,就是让人赚到钱,有了收益,他们会接受一些新的要求,比如种植能力。”蒋朝林表示,除了商业模式发生变化,八科村也发生了很多变化,“比如现在很少能看到妇女们在村里打牌,因为都忙着干活。而且很多外出务工的村民都在给我打电话,问黄金荚明年的种植计划,考虑回到村里来。”
而对于盒马而言,像八科村这样的“盒马村”也会变得越来越多。瞿杰认为,盒马村的核心,是数据的使用,“基于公司的数据能力,盒马会给村里反馈消费者的需求,比如南方和北方,对同一产品的需求是不一样的 ,这可以使黄金荚做更加精细化和标准化的种植。”与此同时,盒马村是盒马建设上游基地的使命,“一边开店,一边做基地,是我们的常态。”